分泌性中耳炎那些事

诸位看官,今日我们故事的主角,并非王侯将相,也非江湖侠客,而是藏在您头颅之内的一方小小王国——中耳王国。

这王国,地处要害,深居于耳道之后,鼓膜之内,端的是个清静之地。它虽不参与朝政(大脑),也不掌管视听(内耳),但却有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命脉工程——咽鼓管。

这咽鼓管,乃是沟通中耳王国与鼻咽皇朝的“运河”。平日里,它开阖有度,一来为王国输送给养(空气),保持内外气压平衡;二来引流王国产生的少量“污水”(分泌物),汇入鼻咽皇朝的江河湖海,可谓劳苦功高。

然而,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这身体的“天下”,也难逃此律。

话说这一日,那鼻咽皇朝突生变故!或因一场风寒(感冒),引得皇朝内“黏液”泛滥,河道拥堵;或因“腺样体”大臣(腺样体肥大)专权,霸占要道;更有甚者,是那“过敏”叛军作乱,引得皇朝内外红肿不堪……

总之,鼻咽皇朝自顾不暇,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。那条至关重要的“咽鼓管”运河,被堵上了!

这下,中耳王国可遭了殃。

运河一堵,外面的新鲜空气进不来,里面的废气出不去。王国之内,气压骤降,真真是“闷得慌”。那守护王国的第一道关卡——鼓膜大将,被这内外压力差逼得向内凹陷,再也无法像往日那般随着声波自由振动,指挥若定。

更要命的是,王国自己产生的“污水”无处可排,开始在中耳这个“盆地”里越积越多,形成了一汪 “中耳积液”。

至此,一场分泌性中耳炎的“静默危机”,正式拉开了帷幕。

您问这危机有何症状?它不像它的兄弟——化脓性中耳炎那般,会高烧、会剧痛、会流脓,搞得天下皆知。它擅长的是“软刀子杀人”,其症状有三:

耳内闷胀,如隔棉花: 感觉像游泳时耳朵进了水,或者被人蒙上了一层布,听什么都隔了一层。此乃鼓膜被困,积液作祟。

听力下降,似在云端: 听别人说话声音变小,但听自己说话声却格外响,犹如在瓮中。尤其是孩子,可能会不自觉地调高电视音量,或对呼唤反应迟钝。此乃声音传导受阻之故。

低调耳鸣,若有若无: 耳边时有“嗡嗡”声或“嘶嘶”声,如蝉鸣风过,在安静时尤为明显。

您看,此病不声张,不闹腾,却实实在在地偷走了您的“听力”。若长期不察,这积液由稀变稠,成了“胶水”,便是“胶耳”,治理起来就更为棘手了。对于孩童,甚至可能影响言语发育,不可不察!

那么,面对此等“静默危机”,当如何应对?

且听我道来:

上策:防患于未然

积极治理鼻咽皇朝的“内乱”:感冒、鼻炎、鼻窦炎、腺样体肥大等,皆是堵运河的元凶,须及早平定。

擤鼻涕要讲“礼法”:切不可双手按住两个鼻孔同时用力,此乃“蛮干”,极易将鼻涕压入运河。当采用“单侧交替”之法,轻柔为之。

中策:察之于未萌

若遇感冒或过敏后,出现耳闷、听力下降,需立刻警觉,此乃危机前兆。

家长若发现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、呼之不应、学习成绩莫名下降等情形,不妨多想一步,查查这“中耳王国”是否安好。

下策:伐谋与强攻

一旦确诊,莫要惊慌。耳鼻喉科的“御医”(医生)自有良方。

药物伐谋: 使用鼻用激素喷雾“平定”鼻咽皇朝的混乱,使用黏液促排剂“稀释”王国的积水,或口服药物,助运河通畅。

物理强攻: 可自行多做吞咽、打哈欠、捏鼻鼓气(咽鼓管自行吹张法)等动作,尝试“冲开”运河。

外科手术,一锤定音: 若上述方法皆不奏效,御医便会施行“鼓膜穿刺术”或“鼓膜切开置管术”。这便如同在鼓膜上开一扇“微窗”,直接抽吸积液,并留置通气管,重建王国与外界的气压平衡。此术虽听来骇人,实则效果立竿见影,乃解救王国于水火的妙法。

总而言之,这分泌性中耳炎,看似静默无声,实则暗流涌动。它提醒我们,身体乃一整体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耳鼻喉三者,互为唇齿,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(或者说,一方有难,三方受罪)。

记住,当您感觉“耳朵里像隔了一层东西”时,便是那中耳王国的“运河”在向您发出求救的信号。切莫忽视,速速请国药东风总医院耳鼻喉科的“御医”前去勘验,方能保您一方听力平安。